1月20日午間,新華社旗下快看賬號發(fā)布一則【“萌經濟”的生意經:從賣萌到“賣”萌】的文章,文章中提到近年來從動漫角色,到全民萌寵狂潮,再到如今幾乎隨處可見的萌化形象,“萌經濟”在國內發(fā)展飛速,讓單純的“賣萌”逐漸成為了賣“萌”。在該條博文發(fā)布后引起小部分網民參與互動。次日,@財經網 、@半月談 等媒體也對這一議題進行傳播報道后,話題覆蓋面被擴大,熱度開始上升,多家媒體發(fā)布相關博文附有@快看 發(fā)布的文章鏈接,引流了更多網民在初始博文對萌經濟、“為萌買單”等現(xiàn)象的探討,使得#為可愛付費的萌經濟能長遠嗎#話題熱度于21日午間達到高峰,進入微博客類平臺話題熱榜。
一般認為,“萌經濟”由起源于日本的“萌文化”衍生而來,在全球化進程和互聯(lián)網加速這一背景下,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融也越來越頻繁,“萌文化”也逐漸在全球范圍內收獲不小的受眾,伴隨形成的市場和消費,即“萌經濟”也有擴大的傾向。對于話題中提出的問題:為可愛付費的萌經濟能長遠嗎?文章認為除了“萌點”這一賣點,嚴把產品質量關,用心做好產品,才能真正紅下去。網民則從市場需求、產品設計等方面認為萌經濟的盛行有其特點,也是正常的市場現(xiàn)象,看好萌經濟的發(fā)展。萌系商品為何受到追捧,“萌經濟”盛行的背后又反映了怎樣的消費者心理呢?
(話題討論區(qū)熱評)
1、 情感需求主導下的萌物市場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張增一談到:‘萌文化’之所以能夠快速傳播和興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滿足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情感訴求。網民在熱門博文評論區(qū)也表示“現(xiàn)實生活太累了,各種尖銳強硬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所以還是很需要這種柔軟可愛的東西去平衡放松一下我們的心情”。根據(jù)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于2020年6月發(fā)布的《新青年新消費觀察研究報告》,19-35歲的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達6.5億,青年群體已成為中國互聯(lián)網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偏好泛娛樂內容、大多為“宅家”一族、更愿意為了商品所能帶來的心靈安慰而付費,因而在面對生活、職場中的壓力和焦慮感時,萌系產品所能提供的情感效用剛好滿足了新青年群體尋求的“解壓”、緩解情感壓力的需求。
2、 個性化需求與大眾接受度的雙贏
”萌”常常與可愛聯(lián)系在一起,容易引起人們天然的保護欲、心生憐愛,相較于普通商品單調、統(tǒng)一的外形,萌系產品也能滿足消費社會人們追求個性與獨特性的需求。而相較于其他小眾愛好衍生的商品,萌系產品沒有攻擊性,人們進行了解時的門檻較低,更容易被接受,受眾更廣泛,不知“萌文化”為何物的人也能感受到萌帶來的治愈感與愉悅感。
3、群體歸屬需求刺激消費沖動
從萌系產品生產過程來看,熱賣的萌物大多依托于各類文化產物,漫畫小說或是影視動畫,而這類文化作品本身具有自身獨特的設定與世界,各個元素之間具有很大的連貫性,對于商家而言,所依托的IP作品的生命力使得其生產的產品鏈具備了持續(xù)擴張的可能性,也就意味著更可觀、穩(wěn)定的市場利潤。對于消費者而言,通過購買衍生的萌系產品帶來的是與同好者的歸屬感以及與其他人群分隔開的區(qū)分感,建立了一種與IP作品的鏈接感也使得對這類商品的收集欲成為購買時的一大動力。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