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群體壓力
群體壓力,是指已經形成的群體規(guī)范束縛其成員行為的無形力量,或是群體中的多數意見對成員中的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所產生的壓力。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什(又可譯為阿希)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小群體內趨同行為實驗和傳播學中的“沉默的螺旋”假說都是有關群體壓力的研究。
群體壓力的特點
群體為保持其共同活動順利進行和關系狀態(tài)的穩(wěn)定,會形成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違反者會受到孤立甚至驅逐,這種意見對個體所形成的壓力過程為四個階段:合理辯論--好言相勸--圍攻抨擊--隔離排擠。
在群體內部,傳播活動經常是在“一對多”或“多對一”、“少數對多數”或“多數對少數”的場合下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傳者都會感受到某種程度的群體壓力。
群體壓力是群體傳播的主要控制機制之一。在面臨群體壓力時,由于信息壓力和趨同心理,個人和少數意見一般會對多數意見采取服從態(tài)度。“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是群體活動的一個基本原則,它不僅是群體保持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會合作性的體現。然而,這種對多數意見的服從決定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基于理性判斷而做出,在不少場合,群體壓力也會帶來錯誤的判斷,形成對多數意見的盲目服從,導致輿論一邊倒的批判聲音,從而忽視、淹沒在輿情事件中的不同觀點及解讀,致使輿情事件的發(fā)展偏離正確的軌道和方向。
群體壓力產生的原因
群體是人生存不可缺少的社會空間,主要有三種群體心理導致了群體壓力和趨同行為的產生:
1、人天生就有一種對社會孤立的恐懼感,“趨向于一定的群體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當個人被他所在的群體所排斥時,通常會體驗到莫大的痛苦,群體對它所屬的成員具有一種力量”(朱智賢,1989),對于群體的一般狀況的偏離會面臨強大的群體壓力甚至受到嚴厲的制裁,這種恐懼感使得群體中的人產生合群的傾向,只有與群體保持一致才能消除個體的不安全感。
2、群體為人們的個體行為提供了參照,人們傾向于相信多數,認為他們是信息的來源而懷疑自己的判斷,因為人們覺得,多數人正確的機遇多。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3、群體給予個體的歸屬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個體產生維護群體形象的心理,因此,個體的行為表現為與心目中的歸屬群體的標準保持一致。所以,“實際的群體壓力可以導致從眾,想象上假設的群體優(yōu)勢傾向,也會對人的行為造成壓力,使人選擇與設想的多數人傾向一致的行為”(章志光,金盛華,1996)。
群體壓力的表現形式
所謂從眾行為是指個人在群體中,因受到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使其在知覺、判斷及行為上傾向于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現象。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真從眾
這種從眾不僅在外顯行為上與群體保持一致,內心看法也認同于群體。
2、權宜從眾
在有些情況下,個人雖然在行為上保持了與群體的一致,但內心卻懷疑群體的選擇是錯誤的,真理在自己的心中,只是迫于群體的壓力,暫時在行為上保持與群體的一致。在實際生活中,權宜從眾是從眾的一種主要類型。由于種種利害關系,個人在許多情況下,不管內心看法如何,必須保持行為與群體的一致,否則將由于群體制裁而使個人付出太大的代價。
3、不從眾
不從眾的情況有兩類。一類是內心傾向雖與群體一致,但由于種種特殊需要,行動上不能表現出與群體的一致。如在群體由于某種原因而群情激憤時,作為群體的領導者,感情上雖認同于群體,但行動上卻需要保持理智,不能用自己的行動鼓勵群體的破壞性行動而逞一時之快,這是表里不一致的假不從眾情況。
另一類不從眾是內心觀點與群體不一致,行動上也不從眾,這是表內一致的真不從眾情況。通常情況,只是在群體對個體缺乏吸引力,因而個人在行動時不需要考慮與群體的一致性時才出現。
群體壓力對群體成員的意見產生的影響
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是群體活動的一個基本原則。人為了進行有效的社會合作,需要對多數人的意見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和讓步。群體壓力也會帶來錯誤的判斷,形成對多數意見的盲目服從。其原因:
1、信息壓力,一般人在通常情況下會認為多數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確性概率要大于少數人,個人對多數意見會持較信任的態(tài)度。
2、趨同心理、遵從性。個人希望與群體中的多數意見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體制裁的心理。少數意見的中堅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視,中間人物的意志堅定性、主張的一貫性和態(tài)度表明的強烈性可以對多數派產生有利的影響。
導致從眾行為的因素
1、群體因素:規(guī)模、凝聚力、意見一致性等。一般地說,群體規(guī)模大、凝聚力強、群體意見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個人產生從眾行為。
2、情境因素:信息的模糊性、權威人士影響力。即一個人處在這兩種情況下,易于產生從眾心理。
3、個人因素: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等三個方面。一般來說,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軟弱者較易從眾;婦女比男子容易從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從眾表現有一定差別。就個人從眾的發(fā)生看,從眾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覺的;可能是表面的順從,也可能是內心的接受。而就其意義說,從眾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是積極的。
如何應對群體壓力?
當面對群體壓力時,要保持理智并正確地去面對,當想法與群體有沖突時,要客觀地判斷選擇從眾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更為妥當。如果群體意識是絕對錯誤的(如一起打架,破壞公物等惡劣行為),要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抵制這種從眾心理,可以在潛意識里不斷地鼓勵自己,只要堅信自己就能避免受到他人的影響。
如果群體意識是正確的,符合大多數人的想法(如排隊購買門票等),在此時通過群體從眾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是值得稱道的。對于一些不關緊要的問題(如出行、著裝等),選擇從眾或者保持自己想法都可以。找準定位,揚長避短,學會獨立,也可以試著多參加社會實踐,開闊心胸與眼界。
參考:群體壓力與從眾心理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