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報道了一則村民在自家超市辦圖書館請孩子們看書的新聞,這則新聞隨后在網絡空間內引發(fā)了較大的關注。據新聞詳細內容介紹,12年前,河南內黃縣李石村的李翠利把自家超市一角改成書苑,起名為微光書苑,免費請孩子們看書。起初,為鼓勵借閱,她自掏腰包獎勵小朋友,“有孩子借書比多掙100塊錢都高興”;她還去書攤、廢品站淘書,進城逢人就問“有書嗎”,甚至被當成“神經病”。 李翠利說,想在村莊“種”下文化,“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
專業(yè)媒體成為事件傳播熱度不斷升溫的最強推動力
該事件的傳播是以新聞媒體的報道為起點的,11月22日晚間央視新聞在新聞中對李翠利在自家超市辦圖書館請孩子們看書這一消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采訪性報道。11月23日一早,在網絡平臺上各大新聞媒體如梨視頻、環(huán)球網、觀察者網等紛紛對其進行傳播報道,一時間網絡上關于村民在自家超市辦圖書館請孩子們看書的信息得以迅速傳播擴散,除此之外,各地方的政務類官方帳號如@咸陽檢察 、@大慶網警巡查執(zhí)法 @游仙公安 等也對該事件進行了高密度的傳播,使該事件的網絡傳播熱度迅速達到峰值。隨后該事件的網絡傳播熱度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是仍舊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了一定的傳播熱度。
總體而言,該事件的傳播熱度主要是由專業(yè)新聞媒體推動起來的,這則具有正面意義的新聞被媒體挖掘并積極報道,不僅獲得了較強的關注度,而且從傳播效果來看,也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力。
方寸間傳播文化被輿論點贊,情感共鳴下形成行動號召力
作為一名文化程度并不很高的村民,李翠利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讀書興趣,十幾年如一日的四處收書,在自己超市內創(chuàng)辦公益類的小型圖書館,在孩子們的內心播種下知識和文化。這種樸實不求回報的公益行為,讓網友們紛紛點贊。從該事件傳播后呈現(xiàn)出來的網絡情緒也可以看出,正面情緒占據了絕對的主導。網民們紛紛表示十分感動,贊美李翠利“心中有愛,眼里有光”。除了網民們的贊揚和感動外,還有不少網民產生了為她捐書的想法,希望獲得她的具體住址,以便能夠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由此可以看出,李翠利的行為不僅讓網民產生了情感共鳴,而且還形成了自覺性的行動號召力。這也從側面證明,這種平凡小人物的正面事跡,通過故事性的新聞報道大多數能引發(fā)較好的傳播效果,而故事性的新聞報道也能從現(xiàn)實層面激發(fā)公眾的價值訴求,進行轉化為一定的行動力。
除此之外,該事件的傳播過程中,也凸顯出公眾較為理性的態(tài)度表達。這主要體現(xiàn)在當一部分人產生了捐書的行動積極性之后,另外一部分網民則表示希望大家能夠有序且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愛心,即不要因為愛心捐獻而對李翠利及其村子里的孩子們造成過度入侵,以免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困擾。另外,還有一部分網民呼吁希望能夠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并對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進行積極的引導,以在農村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