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標簽:進京證 外埠車 外地車 新政 限制 12次 搖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
簡介:2018年6月15日,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對部分載客汽車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通告明確,自2019年11月1日起,外省、區(qū)、市核發(fā)號牌(含臨時號牌)的載客汽車,每輛車每年最多辦理進京通行證12次,每次辦理的進京通行證有效期最長為7天。這是北京市2013年取消長期進京證以來,對外埠車進京做出的又一次重大調整。相關輿情量在6月15日達到頂峰。
6月15日,北京市發(fā)布外埠車管理新政后,中國青年網、新浪網、觀察者網等新聞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傳播報道,引發(fā)大量媒體轉載,推動了信息的傳播。同時,@頭條新聞、@人民日報、@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等媒體、大V博主發(fā)布關于“北京新政:外地車‘進京證’每年限辦12次,每次使用期限最長7天”的信息,引起網民熱議,輿情量迅速上升并在當日達到頂峰。17日后,因新聞的時效性和新鮮度,輿情呈平緩走勢,討論量相對較少。
由上圖可以看出,有關“北京市發(fā)布外埠車管理新政”的輿情信息中,傳播量位居首位的平臺為微博。在新政發(fā)布后,@頭條新聞、@新京報、@財經網等大量位于北京的媒體官微及大V對這一消息進行了傳播,@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北京熱門搜羅、@北京熱門頭條新聞等本地大V賬號進一步對信息進行傳播擴散,引發(fā)網民熱議,尤其是北京網民的討論。
其次是新聞客戶端,新聞客戶端因其定位功能和迎合受眾碎片化閱讀等優(yōu)勢,成為許多網民獲取信息的重要平臺。“北京市發(fā)布外埠車管理新政”這一影響生活的重要政策,對網民尤其是位于北京的網民有著更大的傳播價值,天天快報、網易訂閱等新聞客戶端結合地理位置信息進行的精準推送進一步促進了事件的傳播。
再次是新聞網站,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等官方網站發(fā)布了交通管理措施新政,新華網、人民網、觀察者網等影響力極大的新聞網站對此進行了轉載,搜狐網、北方網等新聞網站發(fā)表文章,對新政發(fā)表觀點和看法,擴大了該信息的影響范圍。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發(fā)布針對外地車牌的新政,引發(fā)大量媒體關注。
33%的媒體報道聚焦北京史上最嚴外埠車管理新政,“中國青年網”“東方網”等媒體對新政的具體內容作了詳細報道,如:2019年11月1日起,外地牌照車進北京六環(huán)內和通州須辦理“進京證”,每年最多可辦12次,每次使用期限最長7天。非京牌車違規(guī)上路和停放都有罰則。
25%的媒體報道分析北京限制外埠車的原因,“新華網”分析認為,隨著“外地車本地化”情況加劇,越來越多的外埠號牌客車長期占用本市道路資源和停車資源,不僅加劇了交通擁堵、加大了道路交通安全運行壓力,也使得本已十分緊張的停車資源更加緊缺,同時還增加了機動車尾氣污染。《人民日報》也在報道中表示“到了非管不可的時候了”。
18%媒體報道涉及推行外埠車管理新政的積極意義,“新華網”發(fā)文稱:新政出臺有利于減輕交通壓力,新政問世對于北京機動車總量控制也會起到明顯的積極作用。新政另一個重要的積極意義在于,能夠增強人們的規(guī)則意識?!侗本┣嗄陥蟆穭t表示,北京決定對部分非京牌車輛采取交通管理措施,是公共管理精準施策的一次有益探索,其治理效果值得積極期待。
13%的媒體報道關注限制外埠車對市民生活帶成的影響,“鳳凰網”、《杭州日報》等媒體分析認為,北京對外埠車的限制,雖然對于調控車流量有不小的幫助,但對于因為搖不上號而使用外地號牌的車主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6%的媒體報道建議多渠道整合資源便于新政的實施,《法制晚報》發(fā)文建議,個人解決問題的辦法五花八門,比如改乘公交、地鐵,比如大家搭著用車等。但一些困難,靠個人無法完全克服,政府還需要做一些貼合實際的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做一些調查,整合一下公交線路,把一些站點重合較多的線路,調整到新的居民區(qū)去,方便更多的人。另外也可制定一些政策,鼓勵公司和企業(yè)外遷,這樣不僅緩解交通壓力,還降低公與私的成本。
此外,其他新聞占比5%,主要是認為“進京證”是為普及新能源汽車做鋪墊、關注外埠車限令動了誰的“奶酪”、建議開外地車的北京人趕緊賣車等。
近日,北京市發(fā)布外埠車管理新政引起了網民的關注。36%的網民觀點議論進京證限辦的影響,有網民認為這有助于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還有分析認為,新政不僅對常進京的外地人會有影響,還會對掛外地車牌的北京本地市民產生影響,此外有可能會出現(xiàn)有人在外地購買多輛汽車,輪流開往北京的情況。
21%的網民觀點認為新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擁堵問題,北京交通壓力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規(guī)劃管理沒有跟上人民的需求。光是一味限制外埠車外埠車,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
17%的網民觀點關注政策出臺的程序是否規(guī)范,部分網民認為頒布此政策應該征集民意、召開聽證會,或通過人大審議。
15%的網民觀點認為北京排外嚴重,外來人口在北京落戶困難,限制小客車進京次數,更像是迫使外來人口離開北京的方法之一。更有網民吐槽,進京干脆不用辦進京證,直接像去港澳臺地區(qū)一樣辦簽證好了。
7%的網民觀點建議用其他辦法解決擁堵問題。比如征收擁堵費、加強交通執(zhí)法管理、增加公交車的趟數和路線、北京市民以家庭為單位參與搖號等。
此外,還有4%的網民觀點發(fā)表了其他看法,例如認為北京車牌即將漲價;針對《人民日報》關于“上外地牌門檻低,違法上路成本低”的說法,認為《人民日報》措辭不嚴謹等。
由上圖可以看出,全網有關“北京市發(fā)布外埠車管理新政”的言論中,有23.4%的正面言論,這部分言論支持北京限制小客車進京次數的政策,認為北京的交通應得到及時的整治,此舉有利于改善北京的交通狀況等;有34.9%的負面言論,部分網民認為此舉可能會給人民的工作生活帶來不便、會造成北京的人才流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北京交通問題等;有41.7%的中立言論,主要是客觀傳播此事、分析如何正確處理交通擁堵問題等。
權威消息顯示,目前每天進入北京市六環(huán)路范圍內行駛和停放的外埠號牌車輛數量突破70萬輛,無疑給北京帶來一定影響,這勢必稀釋了北京機動車限行限號的效果,對緩解擁堵、治理空氣污染都帶來了消極影響。同時,外地牌照車輛占用道路資源,包括停車位,對京牌車輛和苦等搖號的人群也不公平。因而,北京市發(fā)布外埠車入京新政,對外地機動車牌照予以進一步的限制,已經勢在必行。
新政出臺緩解交通資源壓力
調控政策并非洪水猛獸,而是緩解首都公共資源緊張的一劑良藥。雖然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但新政完全能夠保障民眾短期來京辦事旅游的需求,實際上并不會給民眾造成大的影響,應該理性看待。新政出臺的同時,北京市正在進一步加大公交、軌道交通建設力度,進一步整合公交線路,適當延長公交線路和運行時間,回應市民的出行需求。此次發(fā)布的新政,其治理效果是值得積極期待的。
新政出臺兼顧人性化與公平性
北京市發(fā)布的新政,一個顯著的特點,不是立即執(zhí)行,而是給了將近一年半的緩沖期。其實使用外地牌照的機動車,除了少量是進京辦事或者旅游、短暫停留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居民在使用。一部分是京籍搖不到號的,另一部分是非京籍但在北京工作的。對外地牌照的進一步限制,將影響一部分人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等。在新政正式實施前,留足充足的時間讓大家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也展現(xiàn)了新政人性化的一面。
外地車長期在北京使用,會影響到北京市機動車總量調控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因此通過調控適當的對外阜車輛予以限制是維護社會公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應有之義。此次新政彰顯剛性管理和柔性服務之間的平衡,既可以滿足外地車進京辦事的需求,又可以管控“鉆空子”的人,這樣的政策釋放出更多積極的信號,為北京的交通提供了政策保障。
蟻坊軟件
鷹眼輿情觀察室
2018年6月26日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