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標簽:“艾云尼” 特大暴雨 臺風 強降水 廣東 大雨 暴雨 觸電
(圖片來自網絡)
簡介:2018年6月3日起,受臺風“艾云尼”和季風共同影響,廣東遭遇大范圍、持續(xù)性暴雨天氣。強降水給多地帶來了嚴重水浸,造成出行不便,局地甚至出現山體滑坡,釀成災害,引發(fā)輿論廣泛關注。相關輿情量在6月9日達到頂峰。
從輿情傳播趨勢可以看出,整體輿情呈現出先升后降的發(fā)展趨勢,6月3日起,廣東西南部出現大到暴雨,由于每年的4月到9月為廣東主汛期,多雷雨天氣,因此在本次暴雨發(fā)生前期并未引起網民關注。但6月7日到9日,為一年一度的高考時間,高考遭遇暴雨,引發(fā)網民廣泛關注,輿情量于6月8日達到次高峰,6月9日達到輿情量頂峰,隨著高考順利結束以及降雨量的減少,網民對暴雨的關注量隨之下降。6月10日,廣東降水明顯減弱,輿情熱度逐漸回落。
由以上傳播平臺分析圖可知,有關“廣東特大暴雨災害”的輿情信息中,平臺傳播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微博、新聞客戶端、新聞網站。
微博是本次輿情傳播的最主要場所,平臺傳播量占比為72.28%。6月8日,人民網法人微博@人民網發(fā)起#加油高考生#的微博話題,高考期間,廣東肇慶市緊急調動5輛消防車、1輛武警運兵車、8艘橡皮艇、5艘沖鋒舟及平板貨車趕赴支援。共得到8萬+的轉發(fā)評論量及10萬+的點贊量;6月11日,@今日頭條發(fā)布雨天安全指南,提醒廣東市民雨天行車注意事項,同樣得到網民大量轉發(fā)評論及點贊。
新聞客戶端排名第二,平臺傳播量占比為12.42%。“天天快報”“今日頭條”“搜狐新聞客戶端”等新聞客戶端充分迎合網民時間碎片化的特點,不斷推送廣東各地降雨及受災情況,提醒市民注意出行安全。
新聞網站以其權威性、時效性的特點在本次事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占比為6.45%。6月9日,“中國天氣網”發(fā)文稱,據統(tǒng)計,截至6月8日16時,廣東省受災21.47萬人,轉移避險7.26萬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64萬人),因災死亡5人,因災失蹤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6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6月12日,“人民網”發(fā)文稱,未來三天廣東將有暴雨。提醒廣大市民事先做好準備,備好雨具,防范水浸。
受臺風“艾云尼”(熱帶風暴級)環(huán)流影響,廣東省多地出現特大暴雨災害,“中國天氣網廣東站”“鳳凰網”等媒體對廣東特大暴雨天氣進行了報道,并預計了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其報道占比達25%。
伴隨著暴雨天氣,廣東多地積水嚴重,出現水浸街現象,不僅給當地民眾出行造成困難,而且導致多人在積水中因漏電身亡,“央視網”“澎湃新聞”等媒體關注并報道了因暴雨導致的觸電傷亡事件,此類報道占比達21%。
由于此次暴雨天氣恰逢高考期間,引發(fā)“中國新聞網”“中國教育在線”“新浪新聞”等多家媒體聚焦暴雨期間的高考,“南方網”發(fā)文稱,一年一度的高考,在臺風暴雨中落下帷幕,73.3萬名考生順利完成高考,今年廣東高考無一人因極端天氣缺考,此類報道占比達18%。
《南方日報》、《新京報》、“新華網”等多家媒體反思暴雨導致的多起觸電事件,《新京報》發(fā)表的《廣東水漫大街,市民需要的是不用擔心會觸電身亡》一文“質疑”廣東的排水系統(tǒng)以及電力設施的配置,引發(fā)大量的轉載與評論,此類報道占比達14%。
部分媒體盤點了臺風“艾云尼”帶來的其他影響,像部分列車停運、農產品滯銷、荔枝裂果等,此類報道占比達10%。
受“暴雨致多起觸電事件”的影響,部分媒體科普暴雨天氣出行如何保障安全,開車盡量避開積水洼地、涵洞、立交橋下方等路段,行人盡量遠離路燈、高壓線等,此類報道占比達8%。
此外,其他新聞占比4%,主要是科普臺風“艾云尼”、廣東各地區(qū)如何對抗暴雨災害等。
近日,持續(xù)強降水致廣東多地內澇嚴重,引發(fā)網民熱議。36%的網民言論“曬”廣東各地被水淹情況,廣東多地市區(qū)街道、社區(qū)、學校道路被淹,有網民直呼“開啟看海+瀑布+漂流模式”“在珠海光有車是不夠的,船才是王道”,此外,“白云機場被暴雨覆蓋變‘碼頭’”更是引發(fā)網民激烈討論。
22%的網民言論關注特大暴雨影響廣東多地高考,高考期間,廣東多地普降大雨,給高考的學生帶來諸多不便,“廣東惠州用特警沖鋒車送考生入場”“廣東肇慶用運兵車、沖鋒舟、平板貨車送考生霸氣入場”“廣東深圳交警暴雨天護送考生反被投訴”等消息引發(fā)網民熱議。
16%的網民言論議論廣東暴雨多人觸電死亡,因持續(xù)暴雨,6月8日,佛山禪城區(qū)一公交站一對母女觸電倒地,搶救無效死亡。同日,廣州白云區(qū)一名17歲少年觸電身亡。引發(fā)網民對交通設施設備質量不過關、暴雨前應關閉廣告燈箱等問題的討論。
12%的網民言論吐槽廣東各地排水系統(tǒng),認為廣東各地排水系統(tǒng)落后,呼吁政府重新整改排水系統(tǒng)。
9%的網民言論分享雨天安全常識,如:雨天如何防觸電?行車遇暴雨怎么辦?暴雨天行人出行如何保護人身安全?
此外,還有5%的其他言論,主要是認為政府不作為、關注廣東各地未來天氣情況等。
由上圖可知,全網有關“廣東特大暴雨災害”的言論中,有10.3%的原帖,主要包括傳播廣東各地被水淹的情況、分享雨天安全常識等內容。這些原帖引發(fā)65.7%的轉帖和24.0%的評論,擴大了網民對于這一話題的傳播關注度,增強了話題傳播效果。
由上圖可知,網民關注度排名前三的地區(qū)依次為廣東、北京、江蘇。廣州、深圳、佛山、汕尾、肇慶、清遠、惠州等廣東多個城市持續(xù)普降暴雨或大暴雨,多地變水城,并且,從6月12日傍晚開始,新一輪強降雨再襲廣東,故廣東網民對此事件關注度最高。2012年,北京曾發(fā)生“7·21北京特大暴雨”,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間,160.2萬人受災,經濟損失116.4億元;2016年,北京又發(fā)生“7·20北京特大暴雨”,降雨時長超“7·21北京特大暴雨”兩倍;中央氣象臺預測2018年6月13日8時至14日8時,北京西部將有8級以上雷暴大風,局地并伴有冰雹,故北京網民關注度較高。2017年6月,江蘇遭特大暴雨襲擊,暴雨洪澇災害共造成29.9萬人受災,2.8萬人緊急轉移,江蘇網民對類似事件較為關注,故江蘇網民關注度也比較高。
在全網有關“廣東特大暴雨災害”的言論中,負面言論居多,占41.6%,主要是調侃廣東各地被水淹,吐槽廣東各地排水系統(tǒng)落后、市政設施陳舊質量差,痛斥政府不作為等。其次是中立言論,占31.3%,主要是分享雨天安全指南、傳播廣東遭遇特大暴雨災害等。正面言論占27.1%,主要是點贊“廣東惠州用特警沖鋒車送考生入場”“廣東肇慶用運兵車、沖鋒舟、平板貨車送考生霸氣入場”等。
廣東暴雨,導致多地積水嚴重,給居民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更威脅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截至目前,官方通報稱廣東已經有4人疑遭電擊身亡。而比暴雨災害更嚴重的是,公眾開始將這場“天災”質疑為“人禍”。
“漏電悲劇”引發(fā)網民對城市基礎排水工程是否達標的追問,與此同時也有媒體反思“積澇成疾”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以及城市公共管理是否能夠真正保障居民的基本安全?!缎戮﹫蟆钒l(fā)表社評《廣東水漫大街,市民需要的是不用擔心會觸電身亡》,認為排水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屬于人為可控的范疇,也是理應追查的方向,矛頭直指地方政府。“北京衛(wèi)視”新聞節(jié)目《“小概率”背后的“大問題”》,認為漏電雖是“小概率”事件,但百姓安全卻是“大問題”,當地政府就事論事的防漏電檢查遠遠不夠。
顯然,無論是事前發(fā)布暴雨天氣預警、雨天安全指南等預防性措施,還是事后追責、排查隱患等補救性行動,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民眾對暴雨的恐慌,而扎實的公共管理工作、質量過硬的城市排水工程,才能讓城市從容應對強降水天氣,也是對相關輿情的最好回應。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碧热糁淮嬖谏倭糠亲h,或許需要對輿情實況加以辨別,但當越來越多的質疑聲音出現,眾多網民和權威媒體一并追問“雨天外出安全如何保證”,有關部門需要高度重視,詳細了解情況,對相關問題做出合理解釋。在此事件中,讓有關方面陷入輿情被動局面的,不是暴雨本身,而是由暴雨牽涉出的市政工程和公共管理問題。惟有從根本著手,才可把“天災人禍”的風險降到最低。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經不起暴雨災害的“洗禮”,從“艾云尼”帶來的“漏電悲劇”中吸取教訓,防范類似悲劇再度發(fā)生是眼下的當務之急。
蟻坊軟件
鷹眼輿情觀察室
2018年6月13日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