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兩段“污水澆麥”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顯示,春澆時,村民從機井中抽取地下水澆麥,但抽取的井水卻呈現(xiàn)出深黑色或粉紅色。后證實視頻確系拍攝于寧晉縣東汪鎮(zhèn)南丁曹村,諸多媒體開始報道,引起網友熱議。
(來源:視頻截圖)
媒體報道:
出現(xiàn)“污水澆麥”事件后,網易財經、鳳凰網視頻、新浪視頻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
中青年報報道,去年村里給小麥澆水時就出現(xiàn)過這種狀況,被這種水澆過的小麥大面積枯死。有村民認為,地下水的污染和鄰近化工廠有關。
央視網報道,4月2日,村民仍在用污水澆麥,涉事的化工廠開工生產已有四五年,大約從2016年開始,位于東側的一口水井流出的水就已經變紅了。
新京報報道,自從建了化工廠,地下水就變色了,種植的小麥當?shù)卮迕癫皇秤?,全都賣掉。
網友爆料:
視頻爆出后,有網友稱去年5月,就有網友發(fā)帖反映東汪鎮(zhèn)化工廠排放毒氣和污水,然而并沒有公知轉發(fā),石沉大海了。
@林沛滿、@本幫-發(fā)布的兩條微博分別帶來908次轉發(fā)、2962次轉發(fā)。
官方回應:
“污水澆麥”視頻3月29日出現(xiàn)在網絡上,隨后寧晉宣傳部回應稱已經將該地下水取樣送檢、經警方調查發(fā)現(xiàn)有企業(yè)涉嫌利用滲坑排放有害物質,已對涉案3人采取強制措施。4月1日寧靜公安與縣委宣傳部正式發(fā)布公告,稱“寧晉警方成功查處一起污染環(huán)境案”。
(寧晉公安公告截圖)
畸形輿論:
事發(fā)后,網友整體持負面情緒,“環(huán)保局不作為”、“企業(yè)無良”、“村民如何生活”等言論較為集中。但是一段采訪中,村民稱“糧食不吃,都賣了”,于是題為《河北一工廠污染致“紅水澆地” 村民:糧食不吃都賣了》的新聞引起譴責村民沒有公德的輿論,這種輿論無疑是畸形的。
輿情評論:
1.被動處理
從事發(fā)到官方予以回應,共計約4天,寧晉公安和宣傳部門處理效率較高,但網友仿佛并不買賬。有網友認為這種程度污染不是一天兩天,地方環(huán)保部門肯定早就知道,但是一直不予解決,本次只是迫于輿論壓力才處理。而且村民仍在使用污水澆麥,對于如何解決灌溉問題、如何處理被灌溉的農作物都沒有提及。
(熱度趨勢,來源:鷹擊早發(fā)現(xiàn))
從熱度趨勢來看,網友對事件的關注度正在降低,本次事件暫未形成輿情危機。但是根本的問題尚未解決,這次環(huán)境污染爆出來的是“污水澆麥”事件,那下次會是什么?東汪鎮(zhèn)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癌癥村”?
2.僵尸賬號
寧晉警方的公告在微博和微信上同步發(fā)出。截至4月4日17時,微博方面@寧晉縣發(fā)布 發(fā)出的公告,只有7次轉發(fā),0次評論、10次贊。翻看@寧晉發(fā)布的微博頁面,發(fā)現(xiàn)該賬號近一月只發(fā)布了6條微博,活躍度很低。
網絡上稱活躍度低的政務微博為“僵尸賬號”,稱其躺在網絡里沉睡不起,任由大量的民心民意被晾曬在網絡深水中得不到及時互動溝通、回應,是一種“不作為”的表現(xiàn)。
相對于微信和微博,微博更適合公共事務討論。在輿論場中保有強勁的活力,也是新時代對政府開展政務新媒體建設,走網上群眾路線的要求。政務微博的長期有效運營,能夠搭建一個信息發(fā)布、輿論引導、政民互動服務的良性平臺,有利于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也能擴大網民參與社會事務討論的渠道和提高積極性。所以,回歸微博,用好微博,是部門一項值得做也應該要去做還要長期去做的重要工程。
版權歸蟻坊軟件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輿情熱點請關注:
新浪微博:@蟻坊軟件 @蟻工廠 @鷹眼輿情觀察室 @鷹眼口碑研究室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